CC BY 4.0 (除特别声明或转载文章外)
前言
当我们接触一些服务器项目时,都会对其中的网络部分有“如临大敌”之感,但其实是我们在理解网络框架时把问题复杂化了,抑或是没有对网络框架划分出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当我遇到一个框架时,则采用“黑盒化”的一种方式,先把一些较为细节的部分想象成一个黑盒,把它“包”起来,然后对这些黑盒进行梳理,整理好整个框架的大致架构,在这个大框架的基础上再深入“黑盒”中,抽丝剥茧,最终从“黑盒”转变成“白盒”。当然,若配合现实例子能更好的帮助理解。
接下来,带着上面的“利器”,进入到 skynet 的网络世界中吧。
网络框架
任何网络框架的核心工作内容其实很简单,即:接收并读取 socket 中的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然后写入处理后的返回消息。正如云风大佬所说:
skynet 网络层的设计目的是,把操作系统层面的 socket 数据从系统内核复制到用户空间,然后再把用户空间的数据地址交给各个不同的服务使用,同时也把用户空间需要发送的数据转移到系统内核中。
只不过一个优秀的网络框架会提供更多的功能和细节优化,例如:socket 的管理、网络读写分离、读写数据缓存等等。skynet 的网络库同样如此,我们对其进行“黑盒化”之后,会得到三个部分:
- 网络工作线程(
thread_socket
) - 网络服务管理器(
socket_server
) - 网络服务poll
我们将这三个“黑盒”梳理串联,就得到了整个网络库的的核心工作流程:CPU 驱动网络线程运行,线程则调用网络服务的 poll (skynet_socket_poll
)接口,进而推动外部网络处理和内部网络命令。
为了更具象的描述上面的流程,我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中国乡下都能见到的个体家用榨油机,例如最常见的菜籽榨油机,往榨油机漏斗倒入油菜籽,经由机器压榨,最后流出菜籽油。细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这跟上面提到的 skynet 网络库的处理流程是不是大同小异?这种家用榨油设备不就是一个简化版的(只处理一个socket)的“网络库”吗,它由 CPU(“电机”)驱动 poll 接口(“传动轮”)而工作,读取输入数据(“油菜籽”),然后处理数据(“压榨”),最后返回结果(“菜籽油”),还能自我控制(“调节漏斗流量”)。
网络线程
skynet 使用了一个单独的唯一线程来完成所有网络连接的收发,网络线程代码如下:
static void *
thread_socket(void *p) {
struct monitor * m = p;
skynet_initthread(THREAD_SOCKET);
for (;;) {
int r = skynet_socket_poll();
if (r==0)
// 退出网络轮询,即网络线程退出
break;
if (r<0) {
CHECK_ABORT
// 一般r=-1,表示还有剩余网络事件需要处理
continue;
}
// r>0, 表示捕获到新的网络事件,若所有worker全部都处于sleep,则唤醒一个
wakeup(m,0);
}
return NULL;
}
此线程的逻辑非常简单,它会循环调用 poll 接口,并根据返回值来决定继续或退出线程。关于其返回值,我已经在上面代码注释中有描述,这里着重探讨一下 poll 接口:skynet_socket_poll
,它调用了网络库底层的socket_server_poll
接口,该接口处理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多路复用IO接口所捕获到的网络事件,包括内部网络命令和外部网络消息,然后根据其处理后的返回的网络消息类型,将返回结果转发给对应的服务(context)。
skynet 的多路复用IO接口支持 unix-like 系统的跨平台,linux (例如centos、ubuntu等)使用 epoll;unix (MacOS、FreeBSD等)使用kqueue。
网络管理器
管理器对应了网络库中的 socket_server 实例(或称对象),这里只简单阐述下它的作用,我会在后面分别做详细的剖析。
它主要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 socket 的管理,包括 socket的存储、socket 的id分配以及socket 状态的维护等等;
- 网络事件的处理,包括 efd 的创建、管道的创建与读写处理(用于内部命令)、外部网络事件的捕获与读写处理等。关于网络(内部和外部)的读写处理封装在
socket_server_poll
接口中,供网络线程调用,后面也有详细剖析。
socket_server
这一节我将对 socket_server 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弄清其结构体的字段构成以及每个字段的作用和意义。该结构体定义如下:
struct socket_server {
volatile uint64_t time; // 等同于 TI->current
int recvctrl_fd; // 管道读端
int sendctrl_fd; // 管道写端
int checkctrl; // 是否需要检查内部命令的标识
poll_fd event_fd; // event poll
int alloc_id; // socket id分配器
int event_n; // 一次捕获到事件总数,该值小于等于 MAX_EVENT
int event_index; // 已处理过的事件索引
struct socket_object_interface soi; // userobjuect 接口
struct event ev[MAX_EVENT]; // 捕获的事件数组
struct socket slot[MAX_SOCKET]; // socket 数组
char buffer[MAX_INFO]; // 临时存放需要转发给其他服务的消息数据
uint8_t udpbuffer[MAX_UDP_PACKAGE]; // 接收的udp包
fd_set rfds; // select fd set
};
下图是我整理的 socket_server 结构体字段关系图,根据该结构图可以很清晰的想象出其内存结构。
server_socket 结构体关系图
管道
在 skynet 中,管道配合 select 使用,管道为“服务”操控网络模块提供了支持。那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已经有了 epoll/kqueue 后,还需要配置使用 pipe + select?
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之前文章提到的 self pipe trick
技巧,也就是 pipe 的异步使用场景。以 epoll 举例(本文后面都以epoll为例),一般我们使用 epoll 做网络开发时,基本遵循以下套路:
events = epoll_wait(efd, timeout);
for fd, event in events {
if event & EPOLLIN {
读取数据
}
if event & EPOLLOUT {
写入数据
}
if event & EPOLLERR {
错误处理
}
}
在单线程模式下,以上的处理流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多线程的模式下,问题就出现了。就拿 skynet 来说,当一个工作线程中的 lua 服务需要对网络模块执行一些操作时,例如关闭某个socket,在工作线程发出请求后,网络线程却正处于 epoll wait 状态,也就是网络线程阻塞了,epoll 没有网络事件的话,只能等待 wait 超时后,才能有机会处理工作线程发来的请求,而且若 timeout = -1 时,则会导致 epoll_wait 无限期阻塞,这显然很有可能会导致工作线程的请求长时间不被处理,“不幸的是”,skynet 就是将 timeout 设为 -1。
PS. 关于epoll_wait 的 timeout 参数,可以参考 man 手册:
Note that the timeout interval will be rounded up to the system clock granularity, and kernel scheduling delays mean that the blocking interval may overrun by a small amount. Specifying a timeout of -1 causes epoll_wait() to block indefinitely, while specifying a timeout equal to zero cause epoll_wait() to return immediately, even if no events are available.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管道就派上用场,它是半双工的,一端写入,另一端读取,我们只需要把读端 fd 注册到 epoll 中,这就解决了内部请求的唤醒问题,倘如外部网络连接一直没有收据到达,epoll 则会阻塞 wait,此时工作线程写入数据到管道中,就可以“激活” epoll 并处理内部命令。
此处还引出一个知识点,我们在使用管道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管道容量(pipe capacity)和管道原子性。
- pipe capacity,在 linux 中,管道容量为 65535 byte,即 16 个页(page)大小,若写入数据大于管道容量,则写入会阻塞或者失败。引用 man 手册中的叙述(
man 7 pipe
):A pipe has a limited capacity. If the pipe is full, then a write(2) will block or fail,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O_NONBLOCK flag is set (see below).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s have different limits for the pipe capacity. Applications should not rely on a particular capacity: an appli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so that a reading process consumes data as soon as it is available, so that a writing process does not remain blocked. In Linux versions before 2.6.11, the capacity of a pipe was the same as the system page size (e.g., 4096 bytes on i386). Since Linux 2.6.11, the pipe capacity is 65536 bytes.
- 原子性,对管道写入小于 PIPE_BUF 的数据都是原子的,也就是说向写端写入小于 PIPE_BUF 的数据,能在读端一次完整收取到,而不会被截断成多个部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若数据过大,读取端可能还需要做一些数据缓存操作,以保证收到数据的完整性。关于PIPE_BUF,依然引用man文档的叙述:
POSIX 规定,小于 PIPE_BUF 的写操作必须是原子的:要写的数据应被连续地写到管道;大于 PIPE_BUF 的写操作可能是非原子的:内核可能会将数据与其它进程写入的数据交织在一起。 POSIX 规定 PIPE_BUF 至少为512字节(Linux 中为4096字节),具体的语义如下:(其中n为要写的字节数)
n <= PIPE_BUF,O_NONBLOCK disable,写入具有原子性。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供 n 个字节全部立即写入,则阻塞直到有足够空间将n个字节全部写入管道。
n <= PIPE_BUF,O_NONBLOCK enable,写入具有原子性。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写入 n 个字节,则 write 立即成功返回,并写入所有 n 个字节;否则一个都不写入,write 返回错误,并将 errno 设置为 EAGAIN。
n > PIPE_BUF,O_NONBLOCK disable,写入不具有原子性。可能会和其它的写进程交替写,直到将 n 个字节全部写入才返回,否则阻塞等待写入。
n > PIPE_BUF,O_NONBLOCK enable,写入不具有原子性。如果管道已满,则写入失败,write 返回错误,并将 errno 设置为 EAGAIN;否则,可以写入 1 ~ n 个字节,即部分写入,此时 write 返回实际写入的字节数,并且写入这些字节时可能与其他进程交错写入。
事件
一般来说,在使用多路复用IO模型时,会对事件进行二次封装或者二次处理。例如 skynet 中 epoll wait 流程如下:
static int
sp_wait(int efd, struct event *e, int max) {
struct epoll_event ev[max];
int n = epoll_wait(efd , ev, max, -1);
int i;
for (i=0;i<n;i++) {
e[i].s = ev[i].data.ptr;
unsigned flag = ev[i].events;
e[i].write = (flag & EPOLLOUT) != 0;
e[i].read = (flag & (EPOLLIN | EPOLLHUP)) != 0; // 需关注EPOLLHUP
e[i].error = (flag & EPOLLERR) != 0;
e[i].eof = false;
}
return n;
}
由 epoll 捕获的事件,会被封装成 struct event
,然后把这些封装过的事件交由网络线程处理。它的结构体定义如下:
struct event {
void * s; // socket 实例指针,若s为null,表示是管道事件
bool read; // 可读事件标识
bool write; // 可写事件标识
bool error; // 错误事件标识
bool eof; // 文件尾(end-of-file)标识,kqueue专用
};
这里需注意两个小细节:
- 事件的用户数据指针
*s
。当把一个 fd 注册到 event poll 中时,若该 fd 是一个外部网络连接则*s
指向一个 socket 实例;若该 fd 是管道的读端则*s
为null,这样在线程调用socket_server_poll
时就能根据*s
的值把内部消息流程和外部消息流程分隔,即管道的内部命令处理都使用 select,而外部网络消息使用 epoll/kqueue。 - read 标识需要关注 EPOLLHUP。查阅
man epoll_ctl
关于 EPOLLHUP 的描述发现并没有讲解得很清晰,经网上搜索以及自己写了一个小例子加以实验,最终弄清了这个事件,详情可参考这篇文章,这里我直接放出结论:该事件是一个“不可标记的事件”,也就是说不需要手动注册事件,该事件被触发的核心原则是收到了对端发送过来的RST
包,例如:向一个对端已经close的 fd 写入数据。实验代码贴在了gist。
socket
skynet 把网络连接都封装成 struct socket
,其结构体定义如下(我这里为了分组改变了字段的顺序):
struct socket {
// 基础信息
int fd; // 网络 fd
int id; // 自增,范围在 0x01 ~ 0x7fffffff
uint8_t protocol; // 协议类型,支持TCP和UDP
uint8_t type; // socket类型(称为“状态”更合适)
uintptr_t opaque; // 与之关联的服务id
union {
int size;
uint8_t udp_address[UDP_ADDRESS_SIZE];
} p; // 联合体,tcp使用size表示每次读取数据的字节数;udp使用udp_address表示远端地址信息
// 写入队列
struct wb_list high; // 高优先级写入队列
struct wb_list low; // 低优先级写入队列
int64_t wb_size; // 待写入的字节数,0表示没有数据需要写入,过大则会发出报警
// 统计和警告
struct socket_stat stat; // 读写统计信息(读写的字节总数、最后读写时间)
int64_t warn_size; // 待写入数据过大时报警的阈值
// 直接写入
struct spinlock dw_lock; // 直接写入的锁(后面会详细解释)
int dw_offset; // 已经直接写入的数据大小
const void * dw_buffer; // 直接写入的数据指针
size_t dw_size; // 直接写入的数据总量
volatile uint32_t sending; // 是否正在发送数据
uint16_t udpconnecting; // udp 正在连接标识
};
可以看到一个 socket 携带了很多信息,这些字段整理后可以分为四部分:
- 基础信息,例如 socket fd、socket id、协议类型等信息
- 写入队列相关,包括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两种写入队列
- 直接写入(direct write),包括锁(
dw_lock
)、直接写入的数据指针、大小和偏移量等等 - 统计和警告,包括读写数据、读写时间的统计以及待写入数据过载时的警告
其中大部分字段的意义都清晰明了,且我亦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注释,结合源码阅读和Wiki就能很轻松掌握。这里引用 Wiki 中的相关叙述:
每当 accept 函数获得一个新的 socket id 后,并不会立即收到这个 socket 上的数据。这是因为,我们有时会希望把这个 socket 的操作权转让给别的服务去处理。
socket 的 id 对于整个 skynet 节点都是公开的。也就是说,你可以把 id 这个数字通过消息发送给其它服务,其他服务也可以去操作它。任何一个服务只有在调用 socket.start(id) 之后,才可以收到这个 socket 上的数据。skynet 框架是根据调用 start 这个 api 的位置来决定把对应 socket 上的数据转发到哪里去的。
向一个 socket id 写数据也需要先调用 start ,但写数据不限制在调用 start 的同一个服务中。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一个服务中调用 start ,然后在另一个服务中向其写入数据。skynet 可以保证一次 write 调用的原子性。即,如果你有多个服务同时向一个 socket id 写数据,每个写操作的串不会被分割开。
接下来我会对我认为需要深入的部分做更仔细的剖析,它们包括:socket id 的生成规则、socket 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切换、socket 数据发送(直接发送和队列发送)。
ID 生成
通常,应用层不会直接使用内核返回的 fd 作为一个 socket 连接的唯一id,因为内核会复用 fd,因此内核的 fd 并不具有唯一性,例如服务器收到两个了连接,fd 分别是 1 和 2,当连接 2 被关闭后,此时新的连接到来,内核可能复用 fd = 2
分配给新的连接,这就引发一个问题,若应用层还需要对之前关闭的连接 2 做一些收尾操作,而新的连接又复用的连接 2 的 fd,新旧连接的冲突就发生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般服务器都有一套自己的 socket id 生成规则,大部分都是自增 id 作为一个连接的唯一 id。skynet 采用的也是类似方式,且 skynet 把 socket 实例的 id 与 socket 实例所在的数组下标做了哈希映射,其哈希算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对 id 做取模运算,取模后的值即为 socket 实例的数组下标。具体代码如下:
// 哈希映射
#define HASH_ID(id) (((unsigned)id) % MAX_SOCKET)
// 生成socket id
static int
reserve_id(struct socket_server *ss) {
int i;
for (i=0;i<MAX_SOCKET;i++) {
int id = ATOM_INC(&(ss->alloc_id));
if (id < 0) {
id = ATOM_AND(&(ss->alloc_id), 0x7fffffff);
}
struct socket *s = &ss->slot[HASH_ID(id)];
if (s->type == SOCKET_TYPE_INVALID) {
if (ATOM_CAS(&s->type, SOCKET_TYPE_INVALID, SOCKET_TYPE_RESERVE)) {
s->id = id;
s->protocol = PROTOCOL_UNKNOWN;
// socket_server_udp_connect may inc s->udpconncting directly (from other thread, before new_fd),
// so reset it to 0 here rather than in new_fd.
s->udpconnecting = 0;
s->fd = -1;
return id;
} else {
// retry
--i;
}
}
}
return -1;
}
代码很简单易懂,其核心逻辑:循环查找 slot
数组中的 socket 实例,同时自增 alloc_id
并通过 HASH_ID
计算得到 slot
数组下标,直到找到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的 socket 实例。该算法计算得到的 id 分部如下图所示:
socket 状态
socket 的状态目前一共有 9 种,其宏定义如下:
#define SOCKET_TYPE_INVALID 0 // 初始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RESERVE 1 // 保留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PLISTEN 2 // 监听前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LISTEN 3 // 监听中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CONNECTING 4 // 连接中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CONNECTED 5 // 已连接状态
#define SOCKET_TYPE_HALFCLOSE 6 // 半关闭状态(能写入但会丢弃读取的数据)
#define SOCKET_TYPE_PACCEPT 7 // 已接收,但是未添加到epoll(需要start)
#define SOCKET_TYPE_BIND 8 // 绑定系统fd(stdin、stdout、stderr)
这些状态有的属于公共状态,每个 socket 实例都能适用,例如 INVALID
和 RESERVE
;有的状态则只适用于与之对应的网络操作,例如 PLISTEN
和 LISTEN
属于与监听(listen)关联的状态。
首先介绍下两个公共状态的作用和意义:
INVALID
是一个 socket 的初始状态,表示这个 socket 实例暂时未被使用,即可用状态,可用参考上面的 ID 生成 那一节内容。RESERVE
保留状态,它表示一个 socket 实例正处于某些网络操作(例如listen、connect)的开始和正式结束的“中间”状态。
这里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 RESERVE
中间状态呢?
这是因为 skynet 是一个多线程框架,为了保证工作线程尽量少的出现阻塞调用(服务都是由工作线程驱动),就需要把网络操作中的阻塞部分交由网络线程处理,当网络线程处理完阻塞逻辑后,抛出消息异步通知给服务,而 RESERVE 状态则确保了工作线程在发起网络调用后能立即返回一个可用的 socket 实例并保留住,以便异步消息的回调。正如云风所说:
目前的设计是,所有网络请求,都通过把指令写到一个进程内的 pipe ,串行化到网络处理线程,依次处理,然后再把结果投递到 skynet 的其它服务中。
除了公共状态,其余的状态与网络调用相对应,这些网络调用包括:监听连接、被动连接、主动连接、关闭连接。
- 监听,skynet 把监听操作分成两个步骤:建立监听socket、绑定并监听(有阻塞,如 getaddrinfo);手动将监听 fd 注册到 epoll/kqueue 中。
- 被动连接,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步骤:由网络线程上报新连接的到来并接收;手动将新连接 fd 注册到 epoll/kqueue 中。
- 主动连接,同样分为两个步骤:发起主动连接请求;注册连接 fd 到 epoll/kqueue 中。
- 关闭连接,分为正常关闭(close)和强制停止(shutdown)。
从上面这些网络操作的时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采用了异步消息通知的机制,网络调用由服务发起,通过内部命令管道转发给网络库,最终由网络线程执行具体的逻辑。这也印证了RESERVE状态的必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skynet 网络库使用的系统网络 API 基本都是非阻塞的,除了 getaddrinfo,它是一个阻塞 API,linux 提供的各DNS API函数都是阻塞式的,无法设置超时时间等(关于此 api,官方的wiki也有说明);另外,由 socket() 创建的 fd 也基本会设置成非阻塞(nonblocking)模式,包括 connect 的 fd,只有 listen fd 为阻塞。
写入队列
一个 socket 实例有两个发送队列:高优先级队列、低优先级队列。它们的结构相同,只是在网络线程发送数据时有优先顺序,高优先级队列中的数据会优先发送。
struct write_buffer {
struct write_buffer * next;
const void *buffer;
char *ptr;
size_t sz;
bool userobject;
uint8_t udp_address[UDP_ADDRESS_SIZE];
};
// 发送队列
struct wb_list {
struct write_buffer * head;
struct write_buffer * tail;
};
关于这两个队列的处理规则,可参考云风《对 skynet 的 gate 服务的重构》文中所述:
socket 发送规则如下:
- 如果 socket 可写,且两个队列都为空,立即发送。
- 如果上一次有一个数据包没有发送完,无论它在哪个队列里,都确保先将其发送完。
- 如果高优先级队列有数据包,先保证发送高优先级队列上的数据。
- 如果高优先级队列为空,且低优先级队列不为空,发送一个低优先级队列上的数据包。
参考: